中成藥品種黃金十年 消費升級需求漸現薦13股 |
編輯:蘇州環源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字號:大 中 小 |
摘要:中成藥品種黃金十年 消費升級需求漸現薦13股 |
生意社5月3日訊 作為用藥大國,過去十年間,我國藥品市場總規模由1572億元上升到5706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15.4%。 消費升級需求逐步顯現 2008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經達到了9.6%,同時0-14歲人口比例下滑明顯。按照國際通行定義,我國已經邁入老齡化社會。據不完全統計,在目前6000多億元藥品消耗里有接近60%是60歲以上老年人在消費。 到目前為止,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已達1.49億,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約相當于整個歐洲60 歲以上老年人口的總和,并且還在以年均3.2%的速度遞增。 從藥品消費金額變化分析,我國居民人均用藥金額從2006年的341元增長到2009年的574元,年均增長19%,但與發達國家人均300 美元以上的用藥金額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且城鄉差別大,還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醫藥戰略研究課題組調查數據顯示,民國初年,我國中醫達80萬人,1949 年為50萬人,近三年來穩定在27萬人左右,中醫師數量相比建國初期下降明顯。 一邊是日益增長的中醫治療服務需求,一邊是中醫診療資源特別是中醫專家資源的遲滯發展,供需的不平衡使中醫醫療服務資源緊張。隨著中醫藥經濟的蓬勃發展、植物藥需求高速增長,我國中藥材資源日益緊缺;另外,過度無序開采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也導致中藥材資源質量性緊缺,野生資源逐年減少,中藥材價格逐年走高。名貴中藥材邁入了高端消費的時代。 創新制勝,品種為王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防范疾病的觀念轉向重在預防、保健,重在對亞健康狀態的及時調整,即由過去的“治已病”向“治未病”轉化。醫療模式也由單純的疾病治療轉為預防、保健以及治療與康復相結合的模式,藥品消費市場發展空間逐步擴大。 而在國家政策對藥品價格持續管控的背景下,通過模式創新、產品創新延伸醫藥產業鏈以規避藥品降價風險是醫藥企業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也是醫藥工業企業在我國特殊的行業發展背景之下生存適應能力的一種體現。我們看好中成藥生產企業在藥妝、保健品等大健康領域的未來前景。 從率先以創新求變的中成藥制造企業分析,老字號占據絕大多數。我們認為這種現象正反映了中成藥老字號渾厚的歷史底蘊,而這種對行業政策極強的前瞻性與適應性也充分表現出老字號歷久彌新的強大生命力。 2010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批出的批文約有1169個,其中953個為新批準產品的批文,其他新批文屬于已上市產品的舊批準文號更換新批準文號。同往年相比,新批文數量有顯著減少,953個新批文中:化學藥品有858個,占比90.03%;中成藥有79個,占比8.29%;生物制品有16個,占比1.68%。 2010年10月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醫藥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意見中表示,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藥產品,在價格核定過程中給予單獨制定價格的政策;“十二五”期間化學藥、生物藥、中藥分別培育10個、15個、50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在強調質量、鼓勵創新的意見指導下,我們認為未來新藥證書的取得門檻將繼續提升??紤]到中成藥的獨有研發機制,擁有歷史沉淀的老字號先天優勢明顯,擁有強大研發產業化能力或者外部整合能力的中藥創新型藥企同樣值得重點關注。 中成藥的部分優勢領域 中成藥相對于化學藥、生物制品,更擅長治療慢性疾病,適宜未病保健和病后調理,在養生保健及心腦血管、呼吸系統疾病等需長期堅持服藥的細分領域具備一定的療效優勢。我們旨在從品種出發,綜合考慮挖掘出一部分具有競爭優勢的中成藥企業。 |
上一條:閥門業成功走出圍城 重新搶占市場 | 下一條:美國在研生物制劑與疫苗已達901種 |